淋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p亚健康到底健不健康 [复制链接]

1#

亚健康到底健不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 第三状态 ,我国称为 亚健康状态 。


自1997年起,关于亚健康的话题一直持续至今。


最近,一些报刊更是接连发表类似的文章,掀起又一股热潮。


本来,提高人民群众的保健意识无可厚非,但其间的一些不正确论调以及有人利用它来标榜自己的做法却让笔者反感不已,特撰此文。


亚健康到底健不健康


令人恐怖的论调:亚健康是一种病态


有文章说,亚健康是一种病态,亚健康这种新 病种 ,已悄然逼近广州人。


看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是 病态 、 病种 ,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病名,为什么冒出亚健康这种不清不楚的叫法?概念如此混乱,可见作者自己对亚健康也不甚了解。


其实,目前并没有公认的亚健康定义,亚健康也有人称为 第三状态 、 灰色状态 、 游移(离)状态 、 病前状态 、 潜临床 和 次健康 等,总之,是指一种似病非病的不完全健康状态。


因此,在讨论什么是亚健康前,就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健康。


一般人都把健康和疾病看成一对反义词:无病即健康。


应该承认这确是健康的低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章程序言中提出: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


这是健康的高标准,正是按这一健康高标准,全世界真正健康者才只有5%,亚健康者占75%。


亚健康到底健不健康由此可见,WHO专家命名亚健康的原意,还是认为亚健康属于健康的范畴,只是尚未达到健康的高标准要求而已,希望大家都向高标准健康努力。


亚稍差于冠,拿不到冠*,亚*也不错,还属三甲之列嘛。


从语言逻辑上理解,亚健康、次健康都是健康,决不能理解为疾病或病态。


这点必须非常明确,否则会造成人人自危,难免上当受骗。


辩证的思维:健康与疾病相互依存


临床医学认为,疾病就是有相应的症状或体检异常或化验等辅助检查不正常,相反,没有上述三方面的临床不正常,就认为是健康。


这样的绝对标准看起来泾渭分明,只要医生下了诊断,健康就是健康,疾病就是疾病。


但真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清楚分明了 现代医学分科愈来愈细,你没有从头到脚每一专科全面检查过,没有人可肯定你一点毛病都没有:长期吸烟者多少有些慢性咽喉炎;中国人牙周病非常普遍;南方人很多有慢性鼻炎;很多人皮肤上长的痣、疣、疹也是小毛病;感冒、腹泻当然是病;一天两次以上或两天以上一次大便也不正常;病理学研究证实,50岁以上的人70%有冠状动脉、90%以上有主动脉粥样硬化,更不要说一时的头昏头痛、胃口不佳、疲劳乏力、精神不振等,这些谁没发生过?有点小毛病就不算健康,那世上哪还有健康人?


亚健康到底健不健康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生理学证明人的各个器官、组织每天都有大量衰老、 患病 的细胞死亡,又有同样多的、健康的同类细胞产生、补充。


生命就是这样以部分的疾病和死亡来换得整体的健康和生存。


感冒可增强免疫力,发热可杀死致病微生物,与疾病斗争的过程就是获得健康的过程。


生命本身就是健康与疾病的统一体,健康与疾病只是表示当前哪种状态占优势而已。


健康状态不等于无病状态,而病人体内大多数器官组织还是健康的(除了濒死状态外),只是疾病暂时压倒了健康而已。


张冠李戴:心身疾病扣上了亚健康帽子


既然亚健康不是疾病和病态,又凭什么归纳出它的症状或表现呢?报刊列出的所谓亚健康症状究竟是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


1.心血管症状:一上楼或稍走动多些就感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


(如经医生检查排除心血管病后,这些症状可能是主观心理障碍或体力差的表现。)


2.消化系统症状:见到饭菜没有胃口,虽觉得饿但不想吃。


(如经检查能够排除消化系统疾病,这也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3.骨关节症状:经常感到腰酸背痛,活动脖子时格格作响。


(如果不是腰、颈椎病或腰肌劳损,更可能的原因是久坐或缺乏体育锻炼。)


4.神经系统症状:经常头痛,记忆力差,全身无力,容易疲劳。


(排除脑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后,更多的也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性功能低下,没有性要求,尿频、尿急。


(这就要具体分析了,也许部分是器质性的,或可能是功能性的。)


6.精神心理症状:莫名其妙地心烦意乱,遇小事易生气、紧张、恐惧,常往坏处想;睡眠症状:入睡困难,凌晨早醒,噩梦频频。


(这些症状更多是由情感心理障碍引发的。)


从上述可见,这些所谓亚健康表现,大多数是精神情感心理症状,难怪有资料认为,亚健康状态起于心因性的约占85%。


其实有这样明显的情感心理症状,已经属于神经心理科疾病的范畴,是心身方面有疾病,而不是亚健康,应当请神经心理科医生积极治疗。


由于现代医学分科过细的原因,一些非神经心理科医生对这类有很多主诉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密切的心因性疾病缺乏认识,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就不懂得处理,笼统归入亚健康,这是不正确的。


热炒亚健康,受益者是谁


有文章说:在时下40岁以上的广州人群中,亚健康的比例陡增,他们较普遍存在 六高一低 的倾向,即存在着接近疾病水平的高负荷(体力和心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


亚健康状态长期不纠正,不仅容易引发过劳死,也会引发其他慢性疾病或肿瘤绝症。


虽然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还未患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


这简直是笑话!高血压本身就是疾病;高血脂有些也是病;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诊断依据;高血黏是医学还没有公认的病症;高体重不就是超重和肥胖吗?免疫功能偏低又用什么标准判断?这所谓 六高一低 既然多数可以用化验测量,又有客观症状,不是与亚健康的似病非病的概念相矛盾吗?而把存在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作为亚健康状态更是拉大旗做虎皮,吓唬群众。


偷换主题,混淆概念,并不利于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


正如有专家预言: 亚健康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而更加可怕的是许多人既不了解亚健康是种什么状态,也很少认为自己会处于这种状态。


但为什么有人这样起劲地热炒亚健康?让我们来看都有哪些人在中间发挥作用。


某城市亚健康门诊的 专家 说,亚健康涉及范围广,学科也比较广,现在还不能像诊断疾病一样做出一个确切诊断。


笔者问:诊断都难以做出,又如何处理亚健康者? 我们是把对身体的调节和精神的调节加在一起的,用的方法有催眠、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森田疗法、脉管疗法等。


稍懂医学的人都知道,这些都属精神心理治疗方法。


既然如此,亚健康门诊与心理专科门诊又有什么区别?说穿了心理专科已不时髦,亚健康才正当时得令,这可能是全国不少城市纷纷建立亚健康门诊的原因之一。


而更离谱的是,某报刊认为,当人们既不能改变工作性质和条件,又不能通过日常膳食得到合理有效的调整时,加强身体锻炼和适当服用有效的保健品便是简捷、科学的生活方式。


希望人们 适当服用有效的保健品 ,想想,做了这样的舆论导向,最大的受益者会是谁?是消费者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早有专家指出,有些亚健康人群过分相信多服用保健品就能重获健康,希望人们对此持谨慎态度。


总之,本来亚健康在医疗卫生领域都还是一个十分不明确、充满争论的健康课题,但一下给热炒起来,将之推向广大群众,不能不使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